《雜訊》的導讀與推薦

8/29與商戰讀書會的書友一起研讀《雜訊》,這是一本有關如何提升判斷品質的書,雖有不少統計及心理學的專有名詞,但全書充滿許多案例,增加了其可讀性及應用性,極力推薦想提升判斷或決策品質的個人或企業閱讀。

本書的三位作者康納曼、桑斯汀及席波尼分別是行為經濟學之父、法學專家、麥肯錫資深合夥人,三位作者不同的背景讓我們有機會看到這本既有理論基礎,也有許多應用案例的好書!

Marvin及Lee的導讀重點整理如下:

1. 人類判斷的兩種錯誤: 偏誤 (Bias) 與雜訊 (Noise)。

2. 總體誤差 = 偏誤 + 系統雜訊;

系統雜訊 = 水準雜訊 + 型態雜訊

型態雜訊 = 穩定型態雜訊 + 場合雜訊

3. 人在思考時,存在許多認知偏誤,包括:

(1) 基本歸因謬誤:將相關性誤認為是因果性;

(2) 效度錯覺:對自己的判斷感到滿意;

(3) 捷思法:人面對困難問題時,會採用簡化的思考方式;

(4) 結論偏誤:未審先判;

(5) 錨定效應:人的判斷會受第一個數值影響;

(6) 過度追求連貫性:人會用自己的邏輯去解釋很多沒有關係的資訊。

4. 在群體中雜訊會因以下原因被擴大:

(1) 資訊瀑布:會議中第一位發言者的意見會影響後續發言者的想法;

(2) 社會影響:大多數人的想法會形成一種社會壓力,讓自己也採取同樣的立場;

(3) 群體極化:群體最後的決定往往會比個人原本的傾向極端。

5. 透過雜訊檢查,可曉得組織內存在多少雜訊。龐大的雜訊量會讓公司付出昂貴的代價,如:保險公司核保人員核保金額太高或太低,會對公司造成錯失業務機會或虧本的損失。

6. 如果要完全消除雜訊,可以規則或演算法取代判斷;如果無法完全消除,只能提升判斷品質,書中介紹了八種策略,分別是:

(1) 挑選優秀判斷者:有些人就是比較好的判斷者,因他們具備主動開放心態;

(2) 指派決策觀察者:我們比較容易看到別人的偏誤,所以指派觀察者並提供檢核表有助於發現決策偏誤;

(3) 只提供需要的資訊:人很容易受到其他不相關資訊影響;

(4) 組成專業互補的團隊:專業互補人預估的平均值更準確;

(5) 制定診斷指引:如:新生兒窘迫指引APGAR、業務機會風險評估指數;

(6) 使用共同參考框架:如:績效評估使用行為定錨量表或案例量表;

(7) 結構化判斷:分解、獨立評估、延遲整體判斷,如:招募時每位面試官只針對1-2項行為特質進行評估,最後再綜合討論決定是否錄用。

(8 ) 使用中介評估法:事先決定評估項目,並交給不同人負責評估,最後再一起討論決策。

7. 雜訊並非一定要完全消除,其中一個原因是成本的考量,另一個原因是人需要尊嚴 (需要被人當成獨一無二的個人)。

8. 「規定」會使生活簡化,而且減少雜訊;「準則」讓人可以視處境的情節而調整。

9. 要訂「規定」或「準則」?要先考慮哪一個產生較少的錯誤?再考慮哪一個較容易訂定相關內容?是否容易實行?是否負擔較少?

討論題目:

1. 書中介紹的各類偏誤、雜訊中,哪些是我們在工作中或生活中常發生但卻沒注意到的?

2. 過去經驗中,是否有意識到自己在決策上受到偏誤、雜訊?它是如何發生?的而你又是如何察覺到的? 如果再來一次,你覺得可以如何避免?

3. 書中介紹的各種減少雜訊的方法中,哪一項是你在工作中或生活中可以立即用上的?